企信京牌6年间为数万车主提供北京车牌托管,租赁京牌,请拨打:18532672073(微信同步)
比宁大战升级!200万公里续航依然难解新能源车焦虑
靴子落地,新的征程开启。
,福特首席运营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周三表示,福特汽车将于2022年中旬推出F-150皮卡和全顺商用车的电动版本。
这是福特计划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时间表,与此同时,福特在电动汽车领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此前福特汽车只透露出,全顺EV将是2022年推出的车型,而F-150 EV将在“未来几年”上市。
这两款产品都是福特增加对高利润商用车关注的战略关键。据路透社报道,他们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者,包括Rivian和Bollinger Motors等电动车初创企业,以及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等传统竞争对手,后者正在规划自己的电动货车。
法利在德意志银行2020年全球汽车工业会议上说:“凭借我们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我希望我们在全市场上与与所有竞争对手抗衡。”他和福特首席执行官韩恺特(Jim Hackett)在会议上的演讲重点介绍了福特的商业策略,并在公司摆脱新冠疫情之际向谨慎的投资者提供最新信息。
最近几天,华尔街继续对电动汽车制造商给予很高的评价。尽管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最近暗示难以扩大Model Y的生产,但特斯拉股价仍在继续飙升。另一个“有抱负”的电动商业卡车制造商尼古拉公司(Nikola Corp.)尽管没有产生任何收入,但如今其市值已超过福特。
尼古拉的电动皮卡车Badger将在6月29日开放预订,它将直接与福特颇受欢迎的F-150卡车竞争。当被问及尼古拉的市值时,法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看到了福特的机会。”原因在于,相比于福特的电动皮卡,燃料电池的高成本让尼古拉皮卡有着明显的价格劣势。
法利表示,自福特于5月18日恢复北美生产以来的三周内,福特的产量已达到计划产量的约96%。并且福特正在增加全国各地工厂的班次和加班时间,预计到7月6日将达到新冠疫情前的状态。
原本福特汽车准备在本月发布下一代F-150,并将在7月展示Bronco,但遭到疫情而搁浅。韩恺特和法利重申,福特即将推出包括Bronco SUV,F-150皮卡和Mustang Mach-E电动跨界车的高端车型,因其工厂被关闭,将被推迟大约两个月,但福特预计不会出现进一步的挫折。
福特表示,由于疫情影响,预计第二季度将亏损50亿美元。
尽管福特不再公开发布月度销售报告,但法利表示,该公司5月在美国的新车销量与4月相比增长了44%,这表明,在全州范围的停产令下达后,需求正在恢复。其中5月份F系列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5.3%,福特在皮卡市场的份额估计增加了2.4%。
法利表示,福特大约有73天库存的F系列皮卡供应,并且已经将批发转为零售,以适应由于停产而导致的经销商库存短缺。福特正准备在今年即将推出的下一代F系列车型的换代中,大幅度降低现款车型的产量。“我们对F系列的表现感到非常满意。”
福特周三早些时候宣布,已与大众汽车集团正式签署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去年宣布的欧洲中型皮卡和商用车。两家公司预计该联盟将生产约800万辆汽车。
全球两大汽车制造商宣布将从 2022 年起推出共同为全球市场开发的商用车车型和中型皮卡车型。大众商用车将负责城市厢式商用车的开发和生产,而福特将主要负责载重一吨的轻型厢式卡车的开发,此外大众汽车还将推出一款基于福特Ranger平台开发的中型皮卡。
福特汽车将基于大众汽车集团MEB平台,为欧洲客户打造一款纯电动车型,该车型计划将于 2023年推出市场,预期数年内产量将超过60万辆。这款未来车型将由福特汽车在科隆-梅尔肯尼希的团队负责设计和生产,成为继2021年在欧洲上市纯电动车型Mustang Mach-E之后的又一款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在全球范围内,福特汽车和大众汽车在商用车和皮卡车型领域都有强大的业务覆盖,双方均拥有畅销的产品阵容,比如福特全顺系列、福特Ranger以及大众Transporter、大众Crafter、大众Caddy和大众Amarok等。
商用车是福特汽车当下业务的基本盘,也是公司未来业务将要加速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与大众汽车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将能够让双方公司在工程开发、工厂和模具等方面节省大幅支出。
此外,两家公司都将与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平台公司Argo AI合作,以Argo AI的自动驾驶技术为基础,发展独特且功能强大的自动驾驶汽车业务。上周,大众汽车完成了对Argo AI的投资交易。而福特汽车目前对位于匹兹堡的Argo AI拥有所有权和开发权益。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及其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使大型企业之间组建战略联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一合作将有效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加快电动车及商用车型在全球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帮助双方进一步提升和巩固行业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汽车与福特汽车的战略联盟不会涉及两家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双方仍将继续在全球市场上通过竞争共促发展。
华为、宁德时代出动,巨头为何“入坑”充电桩?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