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信京牌6年间为数万车主提供北京车牌托管,租赁京牌,请拨打:18532672073(微信同步)
盖世汽车罗夏迪:碳中和背景下三电技术发展趋势
2021年6月20日,乘用车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研讨会在湖南华研实验室召开,湘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小山,湘潭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胡海军,湘潭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韧,湘潭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蒋谦等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内协乘用车动力总成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SCP)理事长王瑞平,中国汽车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邢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旭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SCP名誉理事长李理光及SCP理事单位的众多主流车企技术动力总监和总工程师参加会议。会议由上海交大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SCP专家委主任许敏主持。
会议伊始,由许敏教授致辞。他指出本次会议是乘用车动力总成专委会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闭门会议,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会议,汇集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汽车生产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知识和智慧,将对我国汽车如何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各企业如何选择技术路线和制定产品战略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和研讨,为我国乘用车尽早达成“双碳”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湘潭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韧致辞,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双碳”目标战略为湘潭经开区推动新一轮的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了方向。当前,湘潭经开区正加快布局乘用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成功引进了吉利汽车全新新能源SUV平台,同时以华研实验室等汽车技术研发、检测平台为主体,全面提升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并表示今天研讨会的举办为经开区打造具有高研发力、高附加值的汽车全产业链补上了一块“创新拼图”,必将给湘潭经开区发展带来新思路、新启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致辞。他表示本次研讨会对下一步研究制定“双碳”战略及推动编制相应的“双碳”行动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强调对传统产业而言战略是必不可缺的,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实事求是,科学测算。同时表示汽车行业要做全国各行业践行“双碳”战略先行行业,争取早日完成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SCP理事长王瑞平致辞。她指出面对“双碳”目标战略必须提前充分布局并提出建议,作为市场主流企业,积极融入的同时,还有必要更拓宽思路,利用现有内燃技术的雄厚基础和积累,探索新型绿色燃料领域的应用,寻找差异化、增加自己的机会。
湘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小山致辞。他指出基于中国实情,与欧美各国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将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今天的会议充分展现出我国汽车行业的前瞻视野和担当精神。近年来,湘潭正在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产业延链培强上积极探索,全面提升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构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同时表示欢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汽车企业家来谭安家安业。
中国汽车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邢敏做“推进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讲演,他强调内燃机是我国重要基础制造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并详细介绍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内燃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
本次研讨会议总计有8个学术报告,报告人来自行业协会、汽车生产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交流分享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报告内容涵盖多个方向,包括双碳背景下发动机规划、内燃机规划、行业趋势、汽车动力技术路线、汽车产业机遇和挑战等。在报告期间,与会人员认真聆听并不断记录相关要点。
闭门会议以“乘用车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的关键问题和具体目标探讨”及“新能源乘用车双碳技术路线和混动节能乘用车双碳技术路线的竞合关系分析”两个主题展开讨论,会议由同济大学特聘教授、SCP名誉理事长李理光主持。会上,参会嘉宾积极深入交流,分享经验和创新技术,碰撞出精彩火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推动碳中和建设发展规划的重要之年。本次会议是SCP与各支持单位与时俱进,共同探讨双碳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推动我国汽车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助力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后与会各方将继续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实现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路径、机遇和挑战,为支持国家决策进一步发挥好智力支撑作用,让低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内协乘用车动力总成专委会(SCP)是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委托、国内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整车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零部件供应商67家相关单位共同提议,由吉利汽车牵头组建,旨在推动乘用车动力总成有序健康发展,促进乘用车动力总成领域的协同创新,为乘用车动力总成领域的产业调研、数据统计、信息发布、技术培训、标准制定、产品推介和合作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彭博新能源财经:新能源汽车预期更加乐观,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仍需更多政策支持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