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信京牌6年间为数万车主提供北京车牌托管,租赁京牌,请拨打:18532672073(微信同步)
国内零部件工业走过50年的历程,已经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生产格局:从“大而全”走向分层次的专业化分工
20世纪50年代,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只有生产汽车维修配件的能力。一汽的建设带动了86个零部件厂进行技术改造,初步形成了为解放牌汽车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体系,从汽车标准件到非标准件,基本上都在一汽内部生产制造。
20世纪60年代建设二汽,在湖北地区有29个协作配件厂同步进行技术改造或新建。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汽车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涌现了一大批零部件厂,形成了分散、重复、小批量的零部件生产格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遵循发展规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专业化生产,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诸城市义和车桥公司总经理陈忠义对此很有同感:“零部件企业必须实行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找准专业标杆,进行专业改造,一定要这样走下去。”该公司将乘用车车桥生产组剥离出去,成立专业乘用车车桥分厂;将出口产品剥离出来,增大产量,形成规模。
当前,一些零部件厂逐步摆脱“大而全”的生产格局,走上专业化的生产道路。
配套市场:从市场单一走向市场整合
过去,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特点是,面向国内市场,面向单一商用车集团,面向单一配套市场或售后市场。后来,很多零部件企业开始对配套市场进行整合,主要表现在改变为单一整车企业或车型配套的局面,面向市场,力争为多家企业配套;立足国内,拓展国际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轿车、客车行业扩大合资、合作和技术创新,一汽、东风、跃进等大企业直属的零部件专业厂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全资子公司,从为本企业集团单一配套变为面向社会配套。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桑塔纳等引进车型上马,提高了国内零部件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让很多一直为商用车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开始转向多元化经营。
成都正恒动力配件有限公司的产品曾经以配套微型车为主。2003年年底,该公司意识到经济型轿车将是未来我国汽车市场的主流产品,于是顺应这一发展形势,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如今,该公司不但为国内多家轿车企业配套,而且已经进入美国通用的全球配套体系。
发展模式:从简单依附走向全球采购
过去,我国汽车市场相对稳定,消费者需求变化少,整车企业不需要开发过多的车型,对零部件品种的需求变化不大;为了加强对零部件企业的控制,节约成本,整车厂采取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形成了依附整车企业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国内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各个整车厂都有相应的零部件企业。
近年来,零部件产业的全球化意识逐步增强,很多企业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考虑扩大市场渠道的问题。许多整车企业不断降低零部件自制率,实行全球采购的策略,从过去向多个零部件厂商采购变为向少数系统供应商采购,从单个零部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从国内采购转向全球采购。
当前,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日本三菱公司和美国福特公司在中国合资企业的供应商。该公司副总经理董绍杰认为,全球采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零部件企业必须加入国际大循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努力提高产品竞争能力,走向国际市场。
资本结构:从国有一枝独秀转向多种形态并存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零部件产业主要是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初期,国有资本在零部件行业所占比例逐步降低,出现了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并举的阶段。今天,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三足鼎立,形成多种资本形态并存的局面。
民营资本在中小零部件企业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在江浙、广东、福建地区,一些民营企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如万向集团、浙江万丰奥特等。
利用外资是汽车零部件工业实现出口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05年新签约的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超过90家,协议金额近40亿美元。目前,我国的轿车主要是由合资企业生产的;为满足其配套需要,跨国公司以合资或独资方式,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零部件公司。
近年来,外商独资企业不断增加,国内竞争逐步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业内专家认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实施联合兼并和投资多元化方式,加快重组、改造和机制转换,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